中國園林的締造,不僅要塑造充滿生命活力的“生境”,更應升華至富含畫意的“畫境”;最后,還需從生境、畫境中“觸景生情”,激發浪漫主義的豪情,進入情景交融的“意境”,才稱得上是達到了園林藝術的至高境界。
什么是榫卯?
中國木質的古建筑,各個構件采取凹凸部位相結合的連接方式,以實現各部位的固定,保證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穩定性,這種連接木質器物的結構方式就是榫卯。
榫卯,《集韻》對“榫”也有記載,“剡木入竅也”,俗謂之“榫頭”,亦作“筍頭”。榫卯,是實木家具中相連接的兩構件上采用的一種凹凸處理接合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榫頭);凹進部分叫卯(或榫眼、榫槽)。通過這“一凹一凸”,使得建筑能夠在復雜的外部環境影響下,各部件牢不可分。
這種創造性的連接方式,使得傳承下來的建筑歷經幾百甚至上千年,依舊屹立如初,實現了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。
榫卯的發展
從考古發現來看,榫卯結構的實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。在河姆渡遺址的干闌式建筑遺跡中,最有影響的是出土了上百件帶榫卯的木構件,這些榫卯構件制作之科學、規模之宏大,為我國所罕見,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早的杰作,考古學家稱之為7000年前的奇跡。
春秋戰國時期,“榫卯”制作技術,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,秦漢時期的磚墓,熟練地運用了“榫卯”技術,是我國歷史上磚石結構使用“榫卯”的有力例證;唐宋時期“榫卯”技術已完全成熟,宋《營造法式》對“榫卯”技術加以總結,將這種技術歸納概括,列出“鼓卯”、“螳螂頭口”、“勾頭搭掌”等數種。
隨著木材的大量使用、生產力的提高和金屬工具的普及,“榫卯”的使用范圍也不斷擴大,制作技術空前發展,“榫卯”的形式和用途更加豐富與規范。除木結構使用榫卯外,磚石結構使用“榫卯”也很常見,進入明清兩代,由于家具形式的豐富,促使“榫卯”技術走向高潮。明清木構建筑常見的“榫卯”,主要有二十多種,如:管腳榫、饅頭榫、燕尾榫、龍鳳榫、透棹、半榫、穿銷榫、桁椀、銀錠榫等,即使是今天建造木構房屋,開榫卯仍然是使用的主要技術。
榫卯為何如此牢固?
物理性質上的避弱就強
從物理性質方面來看,木質材料由縱向纖維構成,只在縱向上具備強度和韌性,橫向容易折斷。榫卯通過變換其受力方式,使受力點作用于縱向,避弱就強。
構造上的巧奪天工
古代的能工巧匠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藝,創造出無與倫比的榫卯構造方式,將木質材料的應用推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。在牢固的基礎上,不同的榫卯滿足于不同的應用方式,其結構樣式更是多達上百種。榫卯在我國幾千年的沉淀與發展中,適用、美觀、堅固三者兼備,代表著木質材料在形式構造方面的最高典范。